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记得九十年代初,在大学学习机械工程期间,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几千年人类智慧会凝结为这些知识,而这些知识体系在历经千年之后如此完备,究竟又有多少创新可以在已有的框架基础上延伸出来,他们对于现实社会的作用又有多少呢?//

最近,基于社交网络的FACEBOOK爆出了用户数据被不当使用的事件,标榜共享经济独角兽的摩拜单车在资本退潮之后创始人不得不理性离场,癫狂叫嚣的区块链共识要颠覆货币体系和金融系统,中美之间再次由于知识产权开始新一轮纷争......这几天,在回顾8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货币、大宗等数据,有问题一直萦绕脑海-是什么支撑了互联网等技术企业的股价呢?互联网泡沫之后,为什么美国的科技股一路走到现在呢?水落石出时,看到的不过是一地鸡毛,独角兽、共享经济等等各色概念又能如何?如果价值存在,而价格高估,那就不过是为了接盘侠入场的资本炒作游戏而已吗?更别说,过度概念供给是否能够平衡失去资本支撑的市场呢?价值的本源是基于alpha,还是beta呢?如果技术是人类生理极限的外延,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否也存在效能边界呢?是否也遵从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呢?这次会不会不同呢?

 

互联网,本质上是基于人类的使用才产生效能的,所以,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不是所谓的“去中心化”,甚至“无中心”的,更不是“对等”的,而是多中心的。数据承载着信息,数据的有效使用体现为影响力评价。根据触达关联覆盖、信息交换非对称性强度、信息交换频次等等要素,可以在不同的逻辑功能分层上定量出每个节点的相对影响力。各个逻辑分层,按照节点数量、信息通量、交换频次、以及与实体世界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可以区分出各个逻辑空间的影响力。节点跨越多个逻辑空间的时候,影响力加权可以最终评价节点影响力。节点加权影响力评价越高,成本摊薄效率越高,但是在各逻辑功能空间上摊薄成本的效率不同。初始投资强度,决定了网络的效能和规模,也决定了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而投资强度在时间轴上的摊薄速度,体现为网络有效性的实现效率,尤其体现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节点加权影响力评价越高,外部性影响越大,信息对称性越强,对于节点要求的效能更高,体现为公共责任越强。存在多中心化强节点,意味着,风险和成本分布不均衡,节点强化过程中也会伴随着风险累积。

社会司法体系和金融支撑体系是保障金融市场体系业务开展的必要前提,过度依赖技术实现,可能会导致技术滥用,从而累积风险。互联网的涉众媒体属性,导致基于互联网之上的金融风险无需传递,而是直接演化为社会风险。由于互联网中的信息过载,导致节点信息处理能力不足而产生信息不对称-这一点有别于信息匮乏环境中体现出的信息不对称,极易由于奇点独立事件的过度有效传递,而演化为市场预期的情绪型反转。在风险释放过程中,过度耦合导致导致风险释放周期极短,而且无法通过时间延宕实现缓释和阻断。结果就是,再小的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的金融业务,在某些特定交易结构和奇点事件激发下,都可能形成对市场预期的冲击。如果结合前期市场对冲和分散风险机制不完备而过度累积的市场预期 (泡沫)的话,那么,结果早已注定是灾难性的了。从全球、全人类角度审视,系统重要性主权国家主体尤其需要面对这一风险。

内外周期节奏一致,实施主体一致,受体阶段类似,受体内生客观要素不同-纵深、空间、管理支撑体系、成熟度等等都有差异。alpha相同,仅仅是beta不同,alpha的共振叠加,结果可想而知。那么,接下来策略就知道了,没有所谓的“这次不一样”。

这就产生了对于风险抑制、分散、对冲等支撑保障机制的需求,需要建立自律、互律(规制)、他律(监管)等支撑保障机制。从而延伸出互联网的阻尼式成本,类似社会机制的稅。互联网强节点的信息控制权,使得强节点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其最大化利益诉求,与其代理公共服务定位形成内生矛盾。这就需要公共机制加以有效约束。基于技术的Regtech或许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吧。

不然的话,The next financial crisis maybe  come from fintech.

黑与白,都是有色,无色才是无色。

静候剧情…....

话题:



0

推荐

郭大刚

郭大刚

7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197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长期从事IT/通讯/互联网行业。2002-2009年供职于神州数码,2009-2012年供职于佳杰科技。2012年3月-2015年9月就读长江商学院FMBA,期间任职于秉鸿资本和国泰创投等机构,是TMT行业的独立天使投资人。2014年12月创立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2017年9月10日,更名为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2018年9月28日卸任。目前,专注于Fintech、Regtech领域的独立研究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