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2017年7月起,网贷机构开始进入市场淘汰期,随后的一个季度出现了大规模逃废债现象。到2018年6月之后的一个季度,伴随着流动性收紧,网贷领域逃废债现象再次出现,伴随着的是网贷机构大规模被动离场。2019年春节之后,熬不住的较大规模的网贷平台也出现了崩盘现象,逃废债随之再次蜂起。
 
在2017年的时候就讲清楚了这里面的业务演化逻辑。逃废债现象的成因,区别于法人和个人的偿贷能力下降导致的违约逾期现象,也区别于恶意主观偿贷意愿缺乏导致的违约逾期现象。
 
时至2019年下半年,观测到了一种现象出现的规模越来越显著。那就是前期崩盘的平台上最终套牢的出借人,频繁地在一息尚存的网贷平台上申贷,试图从投资人转化为融资人,甚至出现逾期违约、加入逃废债现象。
 
本来就是个体户和小企业主,生意不好,经营性资金需求波动性较大。生意清淡的时候,把不多的资金投到网贷平台来赚取利息。网贷平台一旦崩盘,这些资金就无法收回。当遇到经营资金需求的时候,就不得不通过平台进行融资了。
 
更有一些损失了资金的投资人,仿效此前逃废债的融资者,在平台上融资后,直接就不再还款。
 
这种场景主要是因为网贷平台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小微企业主和个体经营者导致的。
 
存量的网贷业务个人投资者也会出现类似的自我保护现象。
 
这种情况就不是简单的逃废债了,而是主观恶意偿贷意愿缺失了。
 
而这些融资者的本身在此前是信用记录良好,网贷平台贷前审贷无法甄别这些此前是投资人、现在是融资者的信用风险。
 
如果按照存量6千亿元人民币、8千万投资人(十分之一符合特定合规投资人要求)测算,遵循28原则的话,约有800万人可能会加入主观恶意逾期行列,远远超过现有的黑名单规模至少50%以上,也就是说申贷通过率要大幅下降才可能应对如此高的欺诈风险。
 
这样就会导致网贷业务撮合达成率大幅下降,进而现金流萎缩。
 
对于全部网贷业务,伴随着这种逆向循环,业务规模下降将加速,现金流出也将加速,业务脆弱性提升,监管环境将更趋于严厉。
话题:



0

推荐

郭大刚

郭大刚

7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197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长期从事IT/通讯/互联网行业。2002-2009年供职于神州数码,2009-2012年供职于佳杰科技。2012年3月-2015年9月就读长江商学院FMBA,期间任职于秉鸿资本和国泰创投等机构,是TMT行业的独立天使投资人。2014年12月创立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2017年9月10日,更名为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2018年9月28日卸任。目前,专注于Fintech、Regtech领域的独立研究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