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想和大家沟通的是关于金融排斥问题的。

首先,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审视,全球各个主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发达市场的金融排斥,经历了市场化充分发展阶段,业务覆盖和功能遍及各个社会层面,经过机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充分竞争之后,金融机构的业务得以优化,经过外部制度约束,最终,导致一部分群体通过逆向选择,被排斥在整个金融系统服务之外。而且,发达市场的市场机制相对充分有效,起到支撑作用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机制也相对丰富和完备。中国从改革开放伊始,金融消费者群体正在经历着逐渐丰富和覆盖的过程,距离充分发展,也呈现出多层次和结构性,尚未充分覆盖,金融基础服务设施的支撑作用也有待完善,比如说三农、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领域。所以,中国的金融排斥现象更具有发展中新兴经济体所具备的特征。

其次,微金融排斥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都具备边际性,评价机制和可持续性也更要从社会效用出发,而不仅仅是经济考量。这部分信贷业务的整体规模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规模占比也相对可控。按照动态的风险收益平衡的观点,这部分信贷业务并不是追求信用风险的最小化,而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受益和可持续性方面优先,最终,使得金融服务主体在社会竞争中获得利益最大化。在领域里面,有大量的文献说明,即使是经济方面评价的边际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甚至对一些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成本也并不敏感。为什么呢?因为,这类边际性的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是首要问题,而不仅仅是信用风险定价问题。从企业运营管理角度审视,传统金融机构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按照规模和信用风险来设定激励和评价机制的,从而在贷前和贷中风环节上,内部的合规和内控的角度,都对于边际业务并无法充分支撑。伴随着FintechRegtech的日趋成熟,这些环节不再是可变成本,更多纳入了固定成本的范畴。信贷产品的同质化,导致这些环节对于信用风险定价的趋同,信用风险收益也趋于摊薄。

信贷过程中融资主体的偿贷行为动因众多,进入贷后管理范畴的信用风险剩余也首先受到融资主体偿贷意愿而不仅仅是偿贷能力的影响。偿贷能力参照贷前和贷中,已经可以量化。反而是偿贷意愿的调整与前期产品的相关度降低了。

同时,融资主体更符合经济学模型理性人的假设。进而,相对可以有效对偿贷意愿进行必要的量化。

偿贷行为是偿债能力的释放,但是行为动因取决于的偿贷意愿。特别是在偿贷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体现尤为充分。三农、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领域,偿贷能力波动性强,所以,更需要通过偿贷意愿的理性选择,来实现信用持续前提下的偿贷能力释放。

那么,哪些指标可以比较客观反映融资主体的主观意愿呢?从事后角度审视,贷后失联,是偿贷意愿丧失的最终呈现。所以,我们用贷后失联率来反映融资群体的整体偿贷意愿水平,两者是负相关的。

在具备偿贷意愿的前提下,我们采用最终体现偿贷能力释放的贷后回收率反映融资群体的整体偿贷能力水平,两者是正相关的。

其他,贷前和贷中的信息,更多反映在风控和管理有效的信贷产品信息中,而且已经通过信贷产品的额度、利率、账龄、还款方式等信息体现为信用风险定价,而贷后是对贷前和贷后信用风险传导后形成的信用风险剩余进行再定价。

由于贷后更多是对融资主体进行操作,而不同于贷前和贷中的产品同质筛选过程,导致了贷后管理无法充分依赖Fintech充分实现功能要求,还需要相对强的人为介入,特别是在边际上形成的信用风险剩余定价方面,就更无法充分依赖Fintech来获得均衡。这就导致了在面对金融排斥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边际上,贷后管理环节人为介入成为现实的客观现象。

 

接下来,就需要和大家沟通下,中小银行和农信社,农联社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究竟该如何着力,该如何形成差异化了。

这类信贷机构,如果采用传统的信贷和风控能力建设方式,将无法形成比较优势,发挥属地资源优势。所以,贷前和贷中尽可以通过Fintech来实现,尽可能降低初始投资强度和运营强度,从而采用固定成本摊薄的方式实现成本控制,具备相当水平的贷前和贷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

这必然会导致贷后的信用风险剩余处于相当水平,所以,无法去在既有的融资主体中获得可持续的收益,必须选择边际的融资主体来获得相对高的边际收益。而贷后管理的强化,结合属地资源优势,反而能够有效地对于贷后的信用风险剩余进行定价和回收。

贷后管理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的转变,是现实的选择。与人的高度想关性,也导致贷后管理的属地性特征得到强化,从而呈现出较强的属地特征。这些有保证了相对高的边际收益的持续性和专有性,从而形成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

 

所以,建议中小银行和农信社,农联社要推动贷后的利润化管理,发挥属地优势,贷前和贷中充分发挥Fintech的特点,获得必要的信用风险定价能力,同时,发展和积累高度依赖可变成本的贷后管理能力,形成差别化的属地优势,攫取三农、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边际收益。在通过机构间市场再定价风散风险,实现无风险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在发挥定价机制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资本金效率,实现长期可持续运营的预期。

话题:



0

推荐

郭大刚

郭大刚

7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197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长期从事IT/通讯/互联网行业。2002-2009年供职于神州数码,2009-2012年供职于佳杰科技。2012年3月-2015年9月就读长江商学院FMBA,期间任职于秉鸿资本和国泰创投等机构,是TMT行业的独立天使投资人。2014年12月创立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2017年9月10日,更名为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2018年9月28日卸任。目前,专注于Fintech、Regtech领域的独立研究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