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问题一:什么时候、怎么复工呢?
问题二:复工呢,还是不复工呢?
这是两个本质完全不同的问题。
//

 

 

疫情袭来,本就是年底两节之间发端,百业歇息。
一时之间,现金流枯竭。这时考验的可不仅仅是世界五百强那样的企业啊!更关键的是市场主体对于未来的预期。如果市场主体如2003年那样对于未来经济预期乐观,何来是否复工复产问题,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失去的通过“十倍”的努力再追回来,而不是像2008年那样市场参与主体们一致性地倾向于干脆瘫倒躺倒撒手索性洗大澡吧。现金流短缺是在疫情期间短暂的,市场主体预期乐观的话,破产成本会无法承受,所以更倾向于获取外部资金承受短期压力度过危机,就像2003年非典时候的市场主体行为方式;反之,如果是对于市场的预期保守,则更倾向于在这个破产成本相对较低的时候,随大流,就坡下驴,那么,就会体现出2008年那样做出选择,退出市场,这样就会相当一段时间影响市场恢复的节奏。
这次社会各界对于复工复产的关注和情绪,更像2008呢,还是更像2003呢?
从2010一路走来,社融等数据反映出来的是市场主体对未来的信心才是最关键的。

 

那么,对未来市场预期的信心从何而来呢?是简单地靠短期扶危纾困呢,还是仅仅依赖央行宽松的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赤字支撑下的减税降费呢?亦或是其他什么样的政策供给呢?

 

//
对于信贷部门来讲,有一句老话-救急不救穷。

 

那是因为“救穷”是社会激励机制问题,超出了信贷部门的效能范畴。

 

所谓系统性问题,是某一个行政机构独自需要面对的问题呢,还是行政部门需要整体作为的呢?如何称之为-系统。

 

//

话题:



0

推荐

郭大刚

郭大刚

79篇文章 6分钟前更新

郭大刚博士,供职于友谊万岁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于Fintech、Regtech等领域的独立研究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