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并不因为屋檐和门窗的存在,蓝天和阳光就彻底改变而不存在,更多是自己以如何的主观心态来感受和响应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

 

首先,中国涉农金融业务,作为中国金融系统服务标的市场,一样遵循金融的一般规律,并无特殊性可言。

那么,为何涉农金融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呢?

事实上,涉农金融业务呈现出了较多的金融市场排斥现象,比如金融征信体系覆盖不足等等。某些特定社会功能偏重,比如扶贫问题的重心偏重于涉农领域。

也就是说,涉农领域面对的更多是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果仅仅凭借商业金融工具和业务,并不能完全解决和面对它们,更多要从要素市场建设、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等层面来思考。金融工具不过仅仅是工具而已,根本问题并不在于金融层面。

 

其次,从中国金融体系角度审视,面向国有主体为主的信贷和居民不动产抵押信贷为主要标的的市场,信贷供给覆盖尚可相对均衡。至于其他领域的信贷和资本市场、债市等等,空间依旧巨大,需要一段建设和完善的周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包括涉农补充金融领域的业务。

目前,并没有看到成熟的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实验,以及大规模可复制的实践模式。海外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可资借鉴,但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的背景和阶段特点,也需要因地制宜作出调整。

到目前为止,事实可以证明,运动式的阶段式的推动涉农金融业务,并无法稳定地形成某种持续发展的均衡模式,反倒往往是,由于扭曲了市场要素资源配给,弱化了市场机制,会导致市场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主体退出市场,加剧涉农金融领域的供给短缺,无法建立持续有效的市场机制,无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再次,从互联网金融-或者说Fintech-角度审视。

技术方面的初始投资强度较大而且刚性,否则,无法获得资产端的核心风险定价能力。而在负债端,归集成本、服务成本也是刚性而且更高的,而且客单规模相对更低。金融科技对于存量金融市场优化更敏感更有效。也就是说,如果面向涉农业务通过金融科技来提供服务的话,需要更长的周期来体现经济价值。

由于商业化程度在文化层面需要更多的初始适应和教育。从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角度讲,体现金融科技效率方面并不一定显著。

当前,进入涉农金融市场的市场主体,更多是此前从补充金融市场中由于政策环境强化、合规成本增加而被动析出的非公民间金融主体。本身业务核心能力方面的投资强度有限,核心风险定价能力不足,由于历史存量业务带来了过多的包袱,负债成本高启。这些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涉农金融市场的需求,难以建立稳定、良性、持续的商业盈利模式。同时,由于其机制和能力的完备程度有待提升,反而会扰乱涉农金融市场规则的建立,导致掠夺性信贷、个人信息安全、个人负债和信用劣化等方面的挑战,不利于涉农金融市场长效良性市场规则的建立。

 

建议更多的持牌信贷机构进入市场,提高信贷供给的充分程度,依赖市场机制有效来建立市场的稳定长效机制,特别是提高资产标准化、流动性程度,成为机构间市场的有效投资标的。结合涉农大宗现货市场、电商市场等场景的发展,依托场景和产业链构建金融服务,开放二级市场,建立金融征信、支付等基础设施,建立商业仲裁等服务,有效延伸既有金融体系。

 

 

话题:



0

推荐

郭大刚

郭大刚

7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197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长期从事IT/通讯/互联网行业。2002-2009年供职于神州数码,2009-2012年供职于佳杰科技。2012年3月-2015年9月就读长江商学院FMBA,期间任职于秉鸿资本和国泰创投等机构,是TMT行业的独立天使投资人。2014年12月创立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2017年9月10日,更名为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2018年9月28日卸任。目前,专注于Fintech、Regtech领域的独立研究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