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上半月的帝都,到3月18日到25日的下半月的魔都,来去匆匆,居然没了身份(证)。多亏的几位同学照顾,才免于流落街头。
 
还有比没了身份更难的问题吗?当然,比如,小微企业融资.........
 
中国信贷体系的双轨制,强化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而这个机制形成了稳定的制度套利机制,数以千计的民间金融机构出现在市场中。
 
随着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伴随着价格扭曲,监管的完备和强化,市场持续出清,市场主体正在发生泾渭分明的演化。
 
回到原点,我们审视一下这场数以万亿规模而计的社会实践最终会归于何处呢?//
 
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千差万别,行业丰富广谱,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经营因业主而已。对其提供金融产品,通过高度信息化,有助于主体经营行为和过程的连续数据化,再辅以AI,就可以很好地对主体进行评价,对需求进行定价,更可以有效归类集合为标准化产品,提高流动性,分散风险,降低成本。
 
小微企业的个体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短期经营压力强度更高,远期预期不确定,对于高强度的IT初始系统投资和持续高昂的运营投入,与这些需求的刚性程度,形成了小微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较为被动的局面,从而无法有效通过规模来摊薄成本。
 
这就提出了IT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更专业化,来尽量获得规模,才能有效摊薄成本,这个阶段,就对公共服务第三方提出了更强的中立性要求。
 
随着持牌中小金融机构通过fintech来拓展市场,收到内部合规性要求,对服务机构中立性的要求进一步强化。
 
上世纪中叶之后,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信贷批量化、征信评分、甚至ABS等业务,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普惠性。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特别是2008年在通讯系统3G建立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金融系统最后一公里的科技化建立了能力,特别是监管套利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化的充分运用来与既有的市场监管进行了持续的博弈,积累起来了丰富的能力,并在市场中小试牛刀。
 
所以,现存最多的网贷市场中的主体,无法与持牌信贷机构进行竞争,更多是要经过市场的能力验证,在第三方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上建立稳定持续的盈利模式。作为第三方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的科技机构,不对最终的信用风险负责,也就不必纳入审慎监管框架范畴,不需要持有任何业务特许,更不需要进行备案,也不参照金融机构的会计准则和税制,仅仅是一般商业主体。作为第三方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机构,持牌金融机构会对其能力进行有效评价,这些机构的市场出清与金融风险并不存在直接关联。
 
在这个市场机构中,更加有效的无风险套利模型或许就是基于双边市场的regtech业务模型。
 
//还有另一个传说,就是普惠。
 
互联网如何有助于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呢?具体的机制又是如何的呢?可验证吗?可持续吗?对于受体的行为和主观意识的特征又施加了怎样的影响呢?
 
技术是如何降低成本的呢?首先技术本身就是遵循摩尔定律的,初始成本巨大。
 
还有另一个说法就是精准地获得资产和负债,消除信息不对称。好奇的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成本特征是始终一致有效的吗?还是说,成本曲线其实是有极大变化的呢?比如说,市场中最后一个白户的信息对称的成本和他的经济性是否匹配呢?按照马斯洛的理论,需求是多层次的,各个层次的成本曲线是否相同呢?敏感性有效吗?前提又是如何的呢?
 
翻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大部分还是就现象而论各种问题,脑子里还是缺少一个框架来指导实践。
 
现阶段,是个机构就高举普惠大旗,而在这个旗帜下,各种商业行为,看上去似乎却和普惠的目标颇有差距。怎么甄别呢?//
话题:



0

推荐

郭大刚

郭大刚

7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197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长期从事IT/通讯/互联网行业。2002-2009年供职于神州数码,2009-2012年供职于佳杰科技。2012年3月-2015年9月就读长江商学院FMBA,期间任职于秉鸿资本和国泰创投等机构,是TMT行业的独立天使投资人。2014年12月创立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2017年9月10日,更名为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2018年9月28日卸任。目前,专注于Fintech、Regtech领域的独立研究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