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在积木盒子的5周年活动上。 

第一次听三弦摇滚。

当乐音刺破耳膜直击心扉的时候,跨越时空的思绪也跳动了起来。

生命,无非如此。//

 

债权转让,是网贷平台提供的业务之一。一直以来就存在各种讨论。

 

在传统的交易结构中,债权转让是典型的二级市场交易,有别于网贷这种直融的一级市场交易。

对于提供二级市场交易的机构,需要做好债权登记、债权确认、债务违约等信息披露、资金托管、债项评级、市场流动性管理、定价机制、风险分散机制等等功能和服务安排。

这些功能和服务,都有别于一级市场交易依托的平台功能。也就是说,网贷平台自行开展的债权转让业务,使得网贷平台的功能和服务存在着风险。一般这种专业化服务需要第三方机构提供,而不是在一个单一平台上来混杂开展业务。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那么多平台都对债权转让业务提供支撑呢?

有的平台讲,是为了极致用户体验,为了照顾那些有应急需要的债权持有者,而提供这一功能。冷漠的回答是:他要吸毒,你还要为他递上烟枪吗?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需求都需要被满足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理性金融消费者,也不是所有的投资者拥有信息对称性。那些打着满足客户极致用户体验幌子的平台,无非在做着满足平台控制人自身需求的事情,实则是在损害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保护不了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就无法保护作为信息中介本身的平台的利益。 

 

細思極恐!

 

结果自明。

 

//

防范金融风险,就是阻断金融风险外溢,带来对经济部门的冲击,进而甚至可能带来社会风险。也可能是反向的,也就是说,经济部门累积的矛盾,或者社会累积的矛盾,通过金融现象体现出来。

这一次,网贷领域出现的现象,是哪一种呢?

很多人在问同一个问题-以后,网贷行业还会存在吗?

我的回答非常确定-存在。

因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本身就是合理的现象。学过公司金融的都知道,债和股的区别。由于破产风险更高,若果从融资渠道适当性角度考虑,小微企业债项融资就是伪命题。本来就应该采用股权融资方式,却偏要用债权方式。为何呢?股可以烂掉,债懒不掉啊。加上货币利率通道缺乏到达率,债权定价的成本就是无穷大,剩下就要考虑法律框架下的交易结构。那么,债权优于股权。所以,从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角度看,中小微本身是股权融资优于债权融资的。但,由于中国利率双轨制之下,通道的非市场化带来了到达率的问题。那么,在中国,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掌握定价权的资本主体就更倾向于采用债权而不是股权的交易结构来最大化保障自身的利益。所以,中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可以用“尤甚”来描述这种怪异的现象。 此次P2P行业的波动,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市场出清带来的网贷平台的显性化出清。也就是说,网贷业务是真正服务了中小微实业,真正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不然,怎么会受到这么大的影响呢?为什么这么直观地反映出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的出清呢?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网贷行业的社会价值是实实在在的,切实在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货币系统的利率通道对于中小微企业是无法覆盖的,导致了金融服务支持不足。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也就非常清楚了。靠既有持牌机构供给根本就是悖论。形成市场需求的客观环境和机制依然如故,而实业的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是确定的,那么,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网贷行业的现实价值依然存在。

 

很多人还在问,网贷市场下一步会怎样?

我的回答是三部曲。

第一步,从宏观环境改变之后,加息缩表去杠杆的严格执行,会加速市场中民营资本支撑的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出清市场,民间投资进入下行周期,资产质量进入劣化周期。与之高度相关的民间借贷本身处于劣后位置,而本身又是债权直融方式,所以就直观体现了基础资产质量的变化。所以,去年从三季度开始出清市场的过程中,以小型的自身持续经营能力较差,规范性较低的机构为主,最典型的就是去年现金贷市场的出清和ICO市场的出清过程。当时,退出市场的机构数量远大于今年三季度初期的情况。由于,这些机构普遍存在经营不规范的情况,存在期限错配、现金活期资金池、等额本息/先息后本/一次性还本付息等资金池问题,甚至还有自融等行为,更别说一些立意不良者直接就采用了庞氏骗局和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体现为市场流动性出现问题导致的平台“良性退出”。对于单一机构而言,信息中介何来流动性风险呢?很有意思的情况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就是那些没有听从三降指令-降存量、降违规业务规模、降低线下门店数量和人员规模的机构,反倒是由于存在线下触点,不缺乏客户粘度,负债的回落速度要慢于那些纯线上的平台。所以,一再重申要求网贷平台合规经营,去除各种违规业务,自然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流动性问题”。

第二步,当逾期发生时,个体投资人很难凭借一己之力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债务追偿。往往就希望通过媒体来推动平台代笔投资人自身利益约束债务人。这就往往会借助成本最低廉的方式强化债权人的约束力。平台往往选择承担刚兑作用,动用自有资金来垫付。而媒体是有选择性的,对于负面信息的放大传播效能远远大于正向信息的。债务人,也会充分利用这一点,刻意放大平台的责任,同时,平台本身动用自有资金进行垫付本身就存在合规性瑕疵。最终,当所有现金流都枯竭的时候,平台就不得不退出市场。民间金融本身的征信体系不完备,带来了多头借贷面临着债务人破产风险高。民间金融产生的违约信息无法正常进入金融征信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也就无法实现通过增加违约成本来约束违约行为和欺诈的功能。所谓“良性退出”更多是平台机构逃废债吧?

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退出过程的确定、有序、可控。平台实际操作和控制人,客观承担对投融资人的责任,对社会和行业负责,维护稳定确定预期。这充分体现相关人员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

扩大违约和欺诈信息的社会信用的影响力。从而增加违约和欺诈行为的成本,抑制和对冲经济下行期债务人的能力和意愿下降。

第三个阶段,当网贷平台上投资人由于商誉风险立场后,融资人逃废债行为又导致平台现金流枯竭,那么平台没有了收入,而成本需要持续支出,就不得不通过缩小经营能力来延缓平台失血过程。越是在能力建设上投入达到投资强度的机构,越是会承受压力。反倒是,那些套利的业务清理到零的也没有在能力上大规模投入也就没有沉没成本的网贷平台能够更快速地调整业务重新定位了。

当然,这些都是发生在市场缺少公共制度供给支撑的前提下。

如果公共制度供给能够明确地给出市场预期的话,就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也就更不会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

而机构本身的合规性,是面对行业系统风险的前期。

如果一个体系,缺少个体有效有序退出和不良个体出清的机制的话,那么,系统本身就处于持续地风险累积过程中,直至失稳。

 

冷眼旁观。

市场的建立和出清过程在时间轴上各种行为和主体的次序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在市场建立之初,资源性主体进入最早、成长也最快;市场化主体进入最晚、成长也最慢。但是,正是因为资源型主体的双边套利,从而掌握市场主导权和定价权。市场型主体往往数量多、单一规模小、而波动性强抗冲击性较低。主要是对于市场预期的不确定导致了投资意愿、强度的变化的话,市场出清过程中,由于路径依赖,市场型主体往往先予出清,市场机制效能下降或者失效,市场归于单边市场,才会导致资源型主体套利空间收窄最终崩盘。这种显著的时间序列的不对称性,体现出不完全自由市场和行政定价双轨制下出清过程需要以市场型主体优先灭失为代价。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行政的责任是否是以社会财富灭失与长远市场本质建立为ROI来进行评价呢?这个过程也许并不可逆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吧。

 

市场主体的能力和意愿,通过在时间轴上的客观行为和事实过程,与其他主体比较,是否可以充分而显性地表达呢?

从操作角度观察,这三个阶段虽然是循环共振的,但并不是不能够介入阻断吧?

数据的价值在于拥有数据本身呢,还是在于数据的使用过程呢?

如同:

金钱的价值在于拥有金钱本身呢,还是在于金钱的使用过程呢?

 

答案留给以后。//

话题:



0

推荐

郭大刚

郭大刚

7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197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长期从事IT/通讯/互联网行业。2002-2009年供职于神州数码,2009-2012年供职于佳杰科技。2012年3月-2015年9月就读长江商学院FMBA,期间任职于秉鸿资本和国泰创投等机构,是TMT行业的独立天使投资人。2014年12月创立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2017年9月10日,更名为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2018年9月28日卸任。目前,专注于Fintech、Regtech领域的独立研究工作。

文章